语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杭师大临安调研纪实
在骄阳似火的六月,热浪裹挟着蝉鸣,却丝毫没有减退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师生探索“语言文字赋能共同富裕”实践的热情。2025年6月21日,由姜黎黎副教授带队,师生一行人先后走进临安於潜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光明村邻里中心和中国耕织图博物馆,开启了一场语言文字与乡村共富深度交融的探索之行。姜老师调研团队参与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方一新教授主持的2023年度国家语委重大项目“语言文字助力共同富裕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研究”进行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1.耕织智慧焕新:从历史传承到产业富民的时代跨越
团队到访的第一站是临安於潜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这里是光明村乃至整个於潜镇农业发展的一处缩影。
通过调研,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语言文字解码的农耕智慧正助力着於潜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在农事服务中心的展览长廊处可以看到技术团队依据《耕织图》“审时播种”的农时智慧,整合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精准指导播期,使水稻出芽率大大提高;而在数字展厅内,一面数字大屏正以三维动画形式还原着《耕织图》中“浸种”“灌溉”等场景。点击屏幕上的图文注释,图片上古代木制汲水工具的运作原理便“活”了起来——通过现代语言转译、场景化解读以及结合现代插秧技术对比讲解、还原其使用原理的3D动画,村民与游客能够直观地触摸农耕文化的脉络。这种跨越千年的技术对话,正是服务中心解读古人语言文字记载背后的文化底蕴、推动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技术融合的生动实践。
语言文字与科技的融合也激活了“农文创+智慧农业”的共富生态模式。团队注意到於潜以耕织文字为核心,打造了一批颇具特色的“农文创”产品:大米包装上印有“浸种育秧”的古法智慧与浸种技术说明;茶叶礼盒包装融入“晴采雨焙”传统及智能烘干故事——这一
系列举措能够赋予农产品更高的文化附加值,让农产品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陈列墙上,一排排图片记录了光明农场近年来开展的各类“耕织农事”活动。游客能够借此了解到於潜镇的智慧农业生产数据与耕织文字故事。可见,如今的光明农场已形成了“文化赋能、科技提效、产业增收”的产业闭环,让古老耕织文明成为富民兴村的“新引擎”。
2.语言文字赋能乡村振兴:共探光明村共富新篇
在光明村的田间地头与市集摊位上,谐音命名的农产品无疑是一处亮眼的存在。“‘薯’你最棒”的小香薯包装,借谐音形成俏皮好记的宣传点,让游客印象深刻;“‘桃’你欢心”的水蜜桃礼盒,同样以文字创意传递出美好期许。村民们巧用语言文字,为地方原先知名度较小的农产品披上文化外衣,赋予其独特标识。借助生动有趣的文字表达,这些谐音农产品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吸引游客纷纷购买。谐音的运用既增加了农产品销量,又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彰显出语言文字作为撬动产业富民杠杆的巨大作用。
在光明村邻里中心附近的街道旁、文化礼堂外,一条条宣传标语用质朴又有力的语言,传递着光明村的发展理念与共富决心。“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强村富民”探索“村集体+农户”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以文赋能,携手共富”的简洁话语点明文化助力共富的路径,凝聚起全村携手奋进的共识。这些宣传标语,以语言为媒介,把共同富裕的愿景转化为村民看得见、读得懂的文字指引,潜移默化中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追逐共富梦想的积极性。
走进村民聚居区,墙上张贴的暖心话语,如细密针脚,织就邻里间的温情网络。走廊上随处可见的“时来运转”“欢喜”,寄寓着村民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这些话语以文字为载体,将关爱邻里的理念融入生活场景,让村民在抬头驻足间感受善意与温暖。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氛围愈发浓厚,大家心更近、劲更齐,为共同富裕筑牢了和谐的社会根基——这便是语言文字成为传递温情、凝聚人心的纽带的巨大作用。
从谐音农产品的创意增收,到宣传标语的理念传递,再到暖心话语的温情凝聚,光明村以语言文字为笔,书写着共同富裕的生动篇章。每一个文字创意、每一句暖心表达,都在悄然赋能乡村发展,让耕织文化底蕴与共富实践深度交融,描绘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
千年耕织探古:博物馆里的语言赋能共富路
接下来,团队来到了调研的第三站——中国耕织文化博物馆。在这里,他们持续深化对语言文字助力共富的认知,挖掘“耕织文化+语言传播”的融合路径,为文旅发展与共富实践探索新可能。
走进博物馆,千年耕织文明的厚重底蕴扑面而来。从刻有“丹阳郡”“临安府”等历史建制的文化墙,到描绘耕织场景的浮雕与古画,团队成员跟随着专业讲解员的脚步,思考展品解说词的文化内涵与传播效力,观察导览语言如何串联起耕织历史与游客体验。在陈列着古农具、耕织图卷的展区,团队成员不时驻足记录,围绕“如何用语言激活静态展品的文化价值”展开讨论;从解说文字的故事性、生动性、通俗性,到导览互动中的语言感染力,深入剖析现有传播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在与馆方调研交流的环节中,团队了解到耕织文化博物馆正尝试通过语言传播拓展文旅业态,把握公司团建、研学旅行等潜在可能性。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为耕织文化传播出谋划策,如优化耕织技艺讲解词,用更生动的语言拆解晦涩历史,让游客快速理解“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演变;设计沉浸式语言互动场景,如模拟古代农事对话、耕织技艺口诀教学,让游客在交流体验中深度感受文化魅力。同时,团队还结合前两站调研经验,探讨如何构建 “文化故事 + 语言传播 + 业态联动”模式,以语言为桥梁,打通耕织文化传承与文旅消费闭环,助力激活乡村文旅经济活力。他们表示,将持续聚焦语言文字赋能,把耕织文化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方案,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语言动能,让古老耕织文明在共富实践中焕发新生,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此次走访调研,不仅是杭师大学子用脚步丈量乡村发展、以专业视角探索共富路径的生动实践,更是对语言文字赋能乡村振兴事业的深度挖掘。在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浪潮中,语言文字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凝聚乡土文化、传承历史记忆、塑造乡村品牌的重要力量。杭师大师生此次调研成果有望为语言文字助力共富项目注入新动能,助力乡村在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的双重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让语言文字成为照亮共同富裕道路的文化火炬,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化智慧与专业力量。
撰稿人:吴露瑶 陈泓霓 成奕涵
王姝人 谢秉铉
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zgzj.hqzznet.com/4979.html